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990字。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科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 “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 “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 “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 “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 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 而在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 那么, 中唐之际, 便已然云气暗通, 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 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摘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有删改)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前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后此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后人把《绝句四首(其三)》归于写实是不恰当的, “黄鹂” “白鹭”使用了象征手法,所以此绝“实为象征”。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  “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 (4分)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 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 愁烦地想: “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把扁担换了个肩, 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