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580字。
2023年下期高一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扎实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意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大要点。
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应当有更为自觉、水平更高的教育安排。因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教育理所当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新历史阶段,没有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人们极易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劳动对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服务性劳动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20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于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教育工作和其他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事业,都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如《意见》规定的中小学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教育课),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也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又比如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劳动教育只有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此外,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取得胜利。当代社会的少子化人口结构又使得今天的教育对象有着特别突出的个性或自主性。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檀传宝《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材料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热爱劳动是做人、立身、安家、兴邦的根本。正是依靠着劳动和节俭,人们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支撑起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成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曲折,但是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首先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的,但是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
B. 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更需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才不至于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
C.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等劳动形态占有重要地位。
D. 研发精密仪器、宇宙飞船等脑力劳动与锻造石器、青铜器、锄头、铁锤等体力劳动相比,只是劳动形式的改变,其结果都是劳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演变,即使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也不会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真理。
B. 20世纪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的教育,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错误理解。其实,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重要。
C. 专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学科中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有着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
D.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实现了生产现代化,人们的简单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热爱劳动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美德。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说:“使人愉快 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B. 清仁宗曾言:“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C. 《墨子•非命下》:“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D.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来实现”无中生有。原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肩 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