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40字。
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上略有差异罢了,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B.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理念,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反省执政的得失,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C.虽然民本思想产生早,古人也宣扬“以民为本”,但在古代民本思想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
D.魏征认为治国理政者要牢记国家危亡因素,这样才能让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因为“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封建社会官府衙门的大堂上悬挂“明镜高悬”等大匾,表明为百姓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是为官者的职责,也许有告诫官员的用意。
B.范仲淹认为,政治家如果能心忧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范仲淹的这种“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发展“忧患”理念,这将有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
D.作者认为,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儒学也就可以称为人学。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先简要介绍了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概况,再由此表明作者自己的看法。
B.文章在论证时列举了诸多名人言论,既纵向以时间先后列举,又横向进行比较。
C.文章从“以民为本”等两个方面,阐述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认识。
D.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4.就“人学”而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以民为本”“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