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890字。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
  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环境歧视、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
  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开。
  B.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更能够揭露环境歧视的问题。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D.如果没有《瓦尔登湖》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的输入,生态文学很难受到中国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
  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
  4.“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辛弃疾的词作,词人、青山同具慧眼,同生悲喜。请运用材料一中的“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对此加以分析。(4分)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概括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摇橹根生(节选)
  艾煊
  那一次十四号强台风过境,风暴雨狂。桔树桠枝碰撞桠枝,青色幼果噼噼啪啪地下落。树枝折断,树干被连根拔起。
  全村的青壮年,还有一些老老头,全都跑进果林里,拿木柱、毛竹,撑稳要倒的橙、桔、枇杷树。有些被累累青果压弯的枝桠,也拿竹竿把结果枝顶起来,打撑加固。
  风一阵,雨一阵。天发狂,湖发狂,人也发狂。虽是暖热的初秋天气,双唇还是冻得发乌,打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