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2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
  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实属一厢情愿,这种主张是无效的,是根本行不通的。
  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和“物欲”,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
  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
  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
  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
  B.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C.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
  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