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80字。

  7.2 《归园田居(其一)》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北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奔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晚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喜矣”。
  C.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D.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B.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形式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范晞文和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