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26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毋庸置疑,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只要孩子愿意读就可以了,读总比不读好,多读总比少读好。实际上,只有思考才能真正把阅读到的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家长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有效地指导孩子阅读,让孩子真正从阅读中受益。
在孩子阅读期间,家长要指导其真切地了解相关阅读内容所涉及的事物、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怕孩子提问,甚至应引导孩子多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另外,要让孩子多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只有当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当他阅读到相关内容时,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阅读材料。
因此,要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获得相关知识的可能性,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走出去,给予他们拓展视野、认识事物、增长见识的机会,比如平日多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让孩子借机认识更多的事物、体验更多的场景,进而丰富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也帮助他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更多的了解与思考。孩子对阅读内容中的相关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掌握得越多越真切,其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越有兴趣,对于其中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也会掌握得越牢固和扎实。
(摘自2023年5月13日《文摘报》)
材料二: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孩子愿意阅读,家长尽量有效指导,孩子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从阅读中受益。
B.阅读大量的经史诗文,在古代是应付科举考试固定的规矩形式,学生必须下苦功夫。
C.苏轼、苏辙的目光和朗朗书声治愈了在科考中铩羽而归的父亲那受伤的荣誉心。
D.丰富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更要让他们走出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多了解阅读内容中相关观念及其相互联系,是使孩子提高阅读兴趣,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B.古代苦读的学生学习经典时,传统的老方法是先弄清文章的句读,再抄写一遍,对文章所知就会更深刻。
C.苏洵科举考试的失败,与他的阅读习惯有关,阅读时太重视经书等的思想观念,忽视了精巧工稳的措词。
D.受益于其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等方面的教育,苏轼借助适合他自己的学术思想,终有大成。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B.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能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C.曾国藩说:“吾辈读书”,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D.吕祖谦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方为有益”。
4.材料一提出阅读要有思考,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苏轼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将思考融入阅读中的。(4分)
5.家校共育联系会要写一篇班主任发言稿。经讨论,确定文稿关键词为:阅读•思考。请围绕关键词并结合文本写出发言稿内容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隐居的时代(节选)
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这润染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