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8780字,答案扫描。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4届11月半期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应制文学并非文学主流,但它确实流淌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以诗为例,南 北朝沈约有《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宋欧阳修有《观龙图阁三圣御书应制》,清纳兰性德 有《拟冬日景忠山应制》,等等。就体类而言,汉大赋、永明体、宫体诗、骈文、花间词、西昆体、台 阁体、八股文等诸体堪称代表。就传统评判标准(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应制文学常常是 被否定的,但客观理性分析,这类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仍占重要地位,具有经典特质,也是 宝贵的文学遗产。
  丹纳认为文学经典作品有两个最主要的思想特征: 一是最高尚的心灵达到了其时代的最高 真理,二是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应制文学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汉赋实质上是对汉一代 人精神特质的把握,它体现了汉代鼎盛时期那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仪平策 说,汉大赋“较全面地展现了天没王朝大一统的社会意志以及士人阶层‘兴造功业’的文化心 态”。从根本上说,汉大赋就是宏大广阔、统一强盛的汉代社会现实和士人文化心态的一种文学 反映,而并非单单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庙堂文学”
  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审美要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扬审美  理想, 一是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开创性或独特性。前者要求思想境界的崇高和艺术趣味的高雅, 体现艺术作品的追求和品位;后者要求艺术表现方式的开拓和创新,使作品内容得到完美而恰  到好处的表现。可以说,应制文学在新的文学理论研究语境及视角中,不仅具有传统评价中的  “雅俗结合的典范”“文采繁华”“音乐美感”等价值,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也影响着后继文化与文学传承。比如骈文,它整齐的句式、华美的词藻、对称的结构等特  点将形式美的规律在文学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应制文学作家而言,司马相如、沈  约、谢脁、温庭筠、韦庄等,他们对文学创新的探索与贡献都不可低估,他们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比  较高,甚至还得到了文学史家的青睐。
  应制文学涵括内容较为广泛,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诞生的特定背景,同时它对民族文化精神, 特别是审美精神的锻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宋初“开国文明气象”为“西昆体”诞生提供了丰 厚的土壤。花间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否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评判文学好坏的传统标准,非主流文学常因此而被否定。
  B. 汉赋体现了人类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可以表现人类共同的感情。
  C. 应制文学历来被认为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再现社会经济状况,并影响后继文化。
  D. 花间词不仅成为宋代诸多词人借鉴的对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曲和明传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以诗歌为例,强调应制文学存在价值,提出应制文学具有经典特质、也是文学遗产 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仪平策关于汉大赋的论断,证明作为非主流文学的应制文学也具有文学经 典的特质。
  C.文章从文学作品具有的思想特征、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论证应制文学的 经典特质。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直接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递进分析,最后加以强调,表明 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我们把应制文学简单地理解成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庙堂文学”,就会忽视它所具有的文 学经典特质,不能对其客观评价。
  B.《滕王阁序》作为骈文的代表,不仅展现出句式整齐、辞藻华美、结构对称的形式美,而且还 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C.“西昆体”的诞生,是应制文学对审美精神锻造产生深远影响的明证,它吸收花间派的精髓, 为晏殊等人的借鉴提供方便。
  D.在作者看来,应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不能也 不应该将它从文学史中排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东北黑土地含碳量高、土壤质地疏松、适耕性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 高强度开发利用和用养失衡,传统的翻耕技术破坏地表秸秆保护层,以及风蚀和水蚀严重等因 素,黑土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
  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团队通过借鉴引进模仿自然的国际保护性耕作 方式,为吉林省的梨树县研发并创建了“梨树模式”,解决了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