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300字。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感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无所不知先生
  (英)毛姆
  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
  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
  我不喜欢凯兰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