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190字。
江西省宜春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对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一般观众可能并不敏感,但在电视剧行业内部,创作要正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共识。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2019年,就有视频网站根据用户观看数据,总结出“黄金七分钟,关键前三集”的剧集网络传播特点,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相较于阖家收看电视剧,个人观剧场景下注意力相对集中,观众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了。近来,不少电视剧都在探索适配新审美习惯的叙事节奏。曾摘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的《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同时在背景交代上刻意留白,以提高剧集的情节跨度和悬疑感。不论时间还是空间,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增加剧作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节跨度,是节奏提速的要义。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桥段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这些精华情节段落,往往是观众讨论最多的部分,因为它们在传递信息上更高效、快捷,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能够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可以来自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山海情》中,在西北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之外,还塑造了一口福建口音的扶贫干部陈金山,这个人物形象就生动诠释了“反差”的魅力;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这样的人物塑造,往往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当然,电视剧的创新探索,并不局限于故事节奏的提速、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和更加注重反差的人物塑造这些方面。新媒介环境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电视剧与之适配的创作探索也将不断演进。
材料二:
电视剧想要在网络时代获得新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电视剧本身内容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具有“网络化”特点的电视剧。
首先,“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下,内容仍是根本。电视业作为内容产业,其“内容为王”的宗旨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剧对于整个产业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视频网站结论可知,观众审美趣味发生改变,如个人观剧注意力相对集中,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
B.电视剧中巧设的精华桥段,可以更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它能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C.当前,我国电视剧既存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存在低质量电视剧过多、高质量电视剧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D.电视台选择电视剧主要看其是否可能带来高收视率,从而提站购买电视剧时则无需考虑这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影视作品审美习惯的改变和影响客观存在且深刻,但是,一般观众对此无法感知。
B.电视剧塑造人物时,精心设计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有利于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C.在“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下,电视剧注重“网感”,就是要去迎合观众,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
D.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受众进行定位,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与喜好的电视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剧创作主要的突破方向。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将电视剧产品互联网化,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电视剧”这一观念的一项是( )
A.加快剧情节奏,同时将剧集拍得尽量短些。
B.植入适量广告,编排精华桥段以二次传播。
C.设置互动连接,增强观众自主性和参与感。
D.精选红色题材,践行“内容为王”的宗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材料二论述的话题均指向互联网媒介背景下,电视剧如何创新以求发展,但行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这种感觉恐怕人人都会有吧。
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