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就是那一只蟋蟀》备课笔记
戴秀琴
教学目的:1.了解新诗的特点
2.把握诗歌鉴赏的思路
教学重点:紧扣新歌的特点,引导学生鉴赏
教学难点:1.体会表现手法须为内容服务的特点
2.体会“物象”.“意象”.“意境”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投影仪
教学时间:2002年10月3日 星期三 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 以9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引出诗歌鉴赏的思路。
(投影仪)
教师提示:
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整体把握)
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说明当时江面上风平浪静,因为只有平静,江中的月影才清晰,才觉得离人很近。
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的重点,不在“风灯” 而在“欲三更”, 是说夜很深,夜深人井,桅杆上挂的风灯静静地照着,渲染的还是宁静的气氛,联系全诗的基本内容,联系上句,风灯不是江风吹打桅杆之义,如果江风吹打,怎么能见到“江月去人只数尺”的情景呢?
第三句“沙头宿路联拳静”重点在“联拳静”,意境安谧、和平。
第四句“船头跳鱼拨刺鸣”写出鱼儿跳出水面发出清脆的响声,意在衬托月夜的宁静。
(局部分析)
(1)结论:诗歌鉴赏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手法)是为要内容服务的。要分析全诗的表现手法时,必须联系全诗的内容意境。既然这首诗是渲染江上月夜的宁静、恬静,表现安谧和平的意境,那么“船尾跳鱼拨刺鸣”这一动景就只能起衬托作用,而不是形成对比。
(2)结论“表现手法的作用只能依据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