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490字。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12月高二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23题。全卷满分 150分。 考试用时 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
  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中国东面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 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
  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漱溟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不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
  “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 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 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概括。 综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 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 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5 月 4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在未来的世界领域里,中华文化基因的优长有可能得到体现和发扬。
  B.“知足者常乐”的思想使得中国人早在先秦时就发现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意识到要通过限制技术无限发展来节制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C.孔子主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老子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管子主要关注人与天地的关系。这几种关系虽然落脚点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定居性生产生活方式,是形成中国乡土性文化基因的重要原因。
  B.中国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
  C.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D.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化基因,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的一项是(3分)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文化能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哪些“精神的力量”?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灾难
  星新一[日本]
  有个人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老鼠中的精品,犹如精灵一般。
  这个人每天喂给老鼠美味的食物,并且精心地给他们擦洗身体。 老鼠一生病,他就异常担心,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天晴时他们在院子里愉快地玩耍,下雨天就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还经常一起去旅行。他感到跟老鼠生活在一起非常快乐,但这并不是他喜欢老鼠的主要原因。他常常抚摸着老鼠的脊背,口中嘟囔:“如果没有你们,不知道我会遇到多少灾难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