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10字。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 同步检测(含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宋史》记载说:“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黄庭坚再赴乡试。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有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两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于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孙觉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并给予其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孙觉清廉的官风也对黄庭坚影响很大。
  B.黄庭坚聆听恩师苏东坡的教诲,受益良多,以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得以在文学史上以“苏黄”并称。
  C.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D.黄庭坚的“诗品、书品、人品”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傲然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3.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说黄庭坚“‘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编者按: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74个五四青年节。历经社会百年变迁,青年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但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也因此催生了“鼠鼠文学”“孔乙己的长衫”等一系列以自嘲自讽方式应对社会矛盾的文化趋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