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310字。

  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溯词源,折柳成词最早见于《诗经》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此处折柳只是用来编织菜园篱笆,并非用于送别,当不能以之为折柳赠别的源头。折柳送别习俗见载于汉代《三辅黄图》,谓长安东跨灞水造桥,汉人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以点点杨花、枝枝柳条写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较早以折柳寄情的送别诗。
  唐代灞桥折柳送别已成唐人风习。宋人程大昌《雍录》说:“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也。李白词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王维之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盖授霸陵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故维诗随地纪别,而曰渭城、阳关,其实用灞桥折柳故事也。”历经积淀,灞桥折柳已成原型意象,在后代送别文学中反复使用。
  离别赠物是中国古代祖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交聘,王侯贵族间赠物表意,郑重其事。先秦《大雅》中载送别韩侯以“乘马路车”,确保离人旅途平安,并以精美佩玉弥补空间距离和时间隔离的伤感,缩小心理距离。普通平民四外谋生,聚少离多,表达离别私情则以“木瓜……琼琚”“芍药”“杂佩”“彤管”互赠,小小物品既是信物,又是别后睹物思人的媒介,无论贵贱,唯在有情。
  古代士人僚吏、好友嘉宾,长亭饮饯、离夜叙情、马上相逢、别浦执手、客中送客,难以组织正规的祖饯仪式,也无法精心准备赠品。唯柳树插枝即活,遍植各地,就地取材,折柳寄情便成为最佳选择。
  送人以物固然可以有睹物思人的效果,然其深刻度相对于语言来说又逊一筹。古代士人认为,富者赠人以财物,属庶人之交;仁者送人以言,属君子之别。《史记》载孔子拜见老子,临行之际,老子赠之以警语,告诫离人如何处世,为人应当从现实出发,不必拘泥于古训。《孔子家语》栽子路辞行孔子时,在赠车与赠言中选择后者。
  先秦诸子送人以言偏于理性,为离人分别之后直面社会、解决生活中大小杂务提供指导,这是留者对于离人前路艰辛、未来叵测的深切忧虑之情的理性表达。这些诫语与祝辞祈求路神保佑行人前途平安一样,是面向未来的。随着文人交游越来越广泛,同僚好友之间的分别,无论是源于升迁、罢黜,或是其他原因,都逐渐忽略烦琐仪式,也无须警示赠言的严肃架子,哲理性的话语与敬神的祈求转换为感性的分别倾诉,送别诗的诗性语言具备哲理语言的深刻度,富于更高的感染力。送别时的实物逐渐虚化,柳、酒、草、水、长亭、古道、别浦、灞桥、啼猿等成为送别诗意象,折柳寄情、长亭怨别、兰舟执手、千里相送等日渐成为送别诗描摹的经典动作。
  “于其将行也,则有饯送之礼。然饯人以物,不若饯人以文,送人以酒,不若送人以言。盖物之意有尽而文之意无尽,酒之味有穷而言之味无穷也”,一切活动都在为送别诗文作铺垫。中国古典送别文学源远流长,离别赋、送别词、赠序与送别诗在文体上互补相生;送别歌、送别图、踏歌舞等丰富送别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诗、乐、舞、书、画多位一体,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
  (摘编自叶当前《折柳寄别情,一起向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折柳一词的使用可以查到源头,但折柳寄情的送别诗是否最早来自隋朝还有待考证。
  B. 普通平民别离时多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互赠,物品既实用,又能传情,可谓一举两得。
  C. 老子赠言于孔子,子路选择赠言,表明更在意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更看重未来的发展。
  D. 古代人送别方式多种多样,送别文学涉及文体众多,成就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送别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王维的诗句,证明折柳送别的地点已不限于灞桥,方式已不限于折柳,可见折柳送别风习影响之大。
  B. 运用韩侯得到他人赠送的“乘马路车”的事例,意在证明古人在祖饯仪式上对待赠物是比较看重的。
  C. 在长亭饮饯、离夜叙情等分别时刻,因没有精心准备赠品,就地取材的折柳寄情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风俗。
  D. 用赠言与赠物作对比,来定义君子之交和庶人之交,以此区分仁者与富者,强调了赠言重于赠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别时,王侯贵族以车马相赠;平民以木瓜等物互赠。赠物的不同,反映出当时贫富悬殊的现实。
  B. 以歌舞、宴饮等热闹的场景送别,可以减轻离人的苦痛,乐景哀情成为了送别文学主要的表现形式。
  C.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流传至今,成为送别文化的精品,可见赠言比赠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D.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环节,表达了中国人民惜别时的深情,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心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中提到“无论贵贱,唯在有情”,没有提到物品的“实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就地取材的折柳寄情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风俗”错误。折柳送别只是当时情境下就地取材的一种最佳寄情方式,不意味着风俗形成与此有关,而且后文提到“送别时的实物逐渐虚化”,
  (二) 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专家常说:“当树木生长得过度密集,就需要把它们分开,以免阻挠树木的生长。”意思就是砍除一棵或数棵树木,为没被伐除的树木留下足够的树冠空间。 实际上,这只道出了一半的实情。在天然的环境中,树木间并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其实是极少竞争的。与之相反的是,不同树种间会互相联系,互相扶持,还会通过纤细的根毛互赠“甜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