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30字。
12.《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命名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任用
D.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分寸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是以记之 必竭诚以待下
B.古人之观于天地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欤
D.若夔者一而足矣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B.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D.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⑤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指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这三者是做成事情的条件。
B.《吕氏春秋》选文中,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吕氏春秋》选文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吕氏春秋》选文中作者多方举例,均用反面论证,论证如何对待传闻,观察角度相同,散于各类,颇有立体感。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7.文章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传闻,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河,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注]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