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20字。
9.《说“木叶”》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 ① 。他打破了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悲喜剧的界限,叙事方法上不再拘泥于“三一律”原则,使得戏剧情节更加丰富。并且在剧本中 ② ,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此外,莎翁还善于外化人物的内心,多运用独白、事件、动作等来展示人物内心。莎士比亚的戏剧 ③ ,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歌颂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同时,因为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一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2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D.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说“木叶”》)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