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900字。
江苏省五市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 “以政裕民”, 出自《荀子•富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中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最为关键。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 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 《墨子•兼爱》说: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B.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应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的统治者,极容易引发人民反抗。
C.孟子和墨子在爱他人这个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认为施予爱才会得到爱,这符合人类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对应机制。
D.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会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杨女士不到 15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业务的事例,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不然其统治没有正当性。
B.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 引用他们的话论证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恰切有力。
C.安源区设立“红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这是政府营造美好生活空间的举措。
D.两则材料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相通,都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观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
B.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
C.岁虽凶败水旱, 使百姓无冻馁之患, 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荀子)
D.凡天下祸篡怨恨, 可使毋起者, 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对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评析。(6分)
(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