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60字。

  锡北片2023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云横秦岭家何在?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5)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7)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劝慰,苏轼化用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写出了“     ▲    ,     ▲    ”,表现了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8)《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悠悠五千年,在广mào( ▲ )的中国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面对虚妄,他们从不轻信盲从;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kè( ▲ )守本职;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从不说冠冕堂皇的话,总是默默地奋斗着,让那些亵渎职业之神圣的人自惭形秽( ▲ )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墙上挂满了名人字画,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B.整个科研过程,李工程师都没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据为己有。
  C.在中秋晚会上,动听的音乐与曼妙的舞姿相得益彰。
  D.这个同学只读了这篇文章的一部分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题,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称赞。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明媚秀丽的江南风光孕育了外秀内慧的无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锡人精明缜密,文化底蕴丰厚,为地方和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除此以外,历史上文化的融合对无锡人文化人格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②春秋战国时期,吴、楚、越文化在此地碰撞
  ③无锡先民曾经吸纳了周太王长子泰伯带来的中原文化
  ④精耕细作的劳作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无锡人的文化思维
  ⑤秀丽的山川,耳濡目染地陶冶了无锡人的文化审美
  ⑥东晋时期,大批北方士族世家南迁,实现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A.①③②⑥⑤④  B.⑤④①③②⑥ C.①③⑥②⑤④  D.⑤④①②③⑥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醉翁亭记》作者是南宋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
  D.古人说话有谦敬之分:《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对别人弟弟的敬称;而“在下”、“晚生”则是对自己的谦称。
  6.综合性学习(6分)
  九年级某班将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精神源流】中国自古不乏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2分)
  A.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C.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设计活动】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活动策划小组设计了以下活动,请你再设计一个。(2分)
  活动一:举办“君子自强不息”黑板报比赛
  活动二:举办“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找人物】(2分)
  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限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赏析(62分)
  (一)名著阅读(10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