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54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选择题对应题号认真填涂。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儒家对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西方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康德有着与儒家德福一致相同的思想。道德和幸福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组范畴,康德认为道德高于幸福,道德不可化约为幸福,幸福包括“使自己幸福”与 “使他人幸福”两个方面,后者比前者更具有道德意义,尽管德福一致实现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人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德福一致。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仁爱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就是恩及四海,就是博爱,它要求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对他人施与善心,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提供支持。仁爱幸福体现的是“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幸福境界,实行仁爱的方法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B. 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C.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道家主张合于道或自然的幸福,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幸福。
D. 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康德讨论了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使他人幸福”比“使自己幸福”更具有道德意义。
B. 在阐述儒家幸福观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出了实行仁爱的方法。
C. 马克思指出青年应该在工作和创造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整体提升。
D.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所以人们只要努力去转化和维护,就能达到一种坦然和谐的幸福状态。
3. 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B.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
C. 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
D.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 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幸福观,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5. 习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幸福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幸福与物质没有关系,只追求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错误,曲解文意,表述绝对。原文是“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选项丢掉了限制词“必然”和“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
B.“传统儒家幸福观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错误,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由“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可知,原文是“主张”而不是“要求”,主语是“美德”而不是“儒家幸福观”。
D.“所以当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就不必再追求精神需要”错误,因果关系不当。由“人类要获取幸福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但绝不是人唯一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可知,物质需要并非唯一需要,即使物质需要没有满足,也可以追求精神需要。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①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杧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的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