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620字。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材料二: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
  B.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
  C.“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
  D.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
  B.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
  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异同。(4分)
  5.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月黑夜
  杨朔
  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
  ①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命令,过河到滏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