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40字。
8.2《登高》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指远离故乡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诗人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风悲慨沉郁,动人心弦。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此诗体裁上属古体诗,七言为主,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而曹操《短歌行》气格高远,全诗虽以忧为核心,但不是消极无奈的低沉悲吟,而是深沉激越的慷慨高歌。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的“ ,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白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乐声已停,听众却仍久久沉浸在美妙情境中,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3)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 , ”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先写了周瑜的儒者装束,接着以“ , ”两句,高度赞赏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5)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的“ , ”的傲岸(《梦游天姥吟留别》);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意图及修正
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