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70字。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高三 12 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
5800 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朝建立后,经过大约两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许多人口集中的聚邑。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两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是商人制作的一面大旗的名称,用来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为“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有一千多个,到战国时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在距今4300 年至4100 年前就进入了王朝文明,这和中原地区相对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B.商王的驻地本来是不断迁移的,但后来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它就逐渐稳定了下来。
C.商人击败了夏,周人击败了商,但无论是在商朝还是在周朝,夏人尽管不断被融合,其人口数量仍然占据了大多数。
D.“中华”的意思是“中国”的华夏,它既包括原中原地区的族群,也包括已经认同华夏的如三苗、百越等少数民族中的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献中说“昔者夏后氏朝群臣于兹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这说明夏朝时“国”已有很多,这和文中的观点一致。
B.周武王灭商后,曾说“我已经在中国建都”,周武王称自己的王都为“中国”,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于其他诸侯国的都城。
C.由“诸夏”到“华夏”,不仅仅是称呼上的变化,更是文明程度的提升;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的文明程度要高于诸夏。
D.不管是“中国”含义的演变,还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佐证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3.下列对文本写作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國”的笔画构成及其含义,也分析了“华”的本义和引申义,体现了知识性强的特点。
B.“华夏”是文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文中引用《说文解字》对“华”的解释有助于人们对“华夏”的理解。
C.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如画线句子“大约”“同时期”“最大”等修饰成分的使用就体现了这种特点。
D.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阐释了“中国”和“华夏”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4.请根据文本信息,指出“中国”的不同含义并举例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都德①的一个故居
戴望舒
凡是读过阿尔丰思•都德那些使人心醉的短篇小说和《小东西》②的人,大概总记得他记叙儿时在里昂生活的那几页吧。
都德的家乡本来是尼麦,因为父亲做生意失败了,才举家迁移到里昂去。之所以选了里昂,无疑因为它是法国第二大名城,对于重兴家业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在一八四九年,万桑•都德便带着他的一家子,那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