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112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 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 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 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 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 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 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 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 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 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 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 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 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 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 中国有无哲学 ”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 告》 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 ”还是“ 中国哲学的史 ”。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 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 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 ”,“工夫即本体 ”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 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联系著作中的暗示内 容,不能只读译文。
B.中国哲学学术常规采用西方框架剪裁方式,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 失传统真相的问题。
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 出的宋明理学相似。
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 已被证明走不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中国古代哲学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他们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 系。
B.中国哲学思想中没有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修身养性、明辨义理等与修身和伦常相关的 内容。
C.中国“哲学史 ”课本中对“哲学 ”的探讨常常与现实伦常政治、个体修身教导紧密联 系。
D.研究并揭示“巫史传统 ”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 性。
3.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3分) .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四章》)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文中 A、B 两处的“无哲学 ”内涵有何不同。(4 分)
5.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很难准确阐释,请结合材料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 •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精神抖擞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 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大胆而快 乐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