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阶段调研高三语文试卷2023年12月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偀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段引用的赵翼和林希逸的评论,正印证了宇文所安“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观点。
  B.金陵凤凰台在东晋年间便已经存在,但一直到唐代才出现相关记载,并被当作名胜写入诗文。
  C.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经问世,凤凰台就成为了一处名胜地标,引发了文人题写的热潮。
  D.如今的金陵凤凰台已经不是李白当时所见的样貌,而是后人“因文生迹”所召唤出的替代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原文内容可以得知,胜迹的知名度和与胜迹相关的名人轶事或作品的影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B.胜迹书写反映的不一定是胜迹的历史原貌,更多的是由题写胜迹的奠基之作发展而来的文本化后的胜迹。
  C.文人对胜迹的题写让胜迹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永存,也脱离了单纯景物的范畴,承载了更多情感价值。
  D.后世文人观览凤凰台并非是为了景物本身,而是想要追寻李白的脚步,体悟李白所创造出的诗歌空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原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兰亭本是驿亭名,现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圣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无数文人雅士赶赴兰亭,泼墨挥毫,共襄盛举。
  B.王之涣作《登鹳雀楼》之后,清王士祯亦作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鹳雀楼”,两者共同构成了鹳雀楼胜迹的一部分。
  C.很少有人在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青天外”与“白鹭洲”失对,也忽略了“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上的略显笨拙。
  D.苏轼《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但这篇文章仍然增加了赤壁这一胜迹的文化价值。
  4.本文用哪些方法论证“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出一个令世人无比向往的桃花源,其原型究竟在何处始终未有定论。多地纷纷建设桃源景区,试图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美景,吸引游客。请结合本文观点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估堆  相裕亭
  三十年前,我哥哥就与西巷的鼎书大爷一起捉鱼了。
  鼎书大爷是我们家族里的大爷,他与我父亲是亲叔兄弟。我们当面叫他大爷,背后连他的名字一起称呼上,叫他鼎书大爷。
  鼎书大爷住在我家西边的巷子里,他家里小孩子多,挺穷的。在我的记忆里,从没见他穿过一件新衣服,向来都是一身破旧的灰布衫。但他跟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