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70字。

  2023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生作答时,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居民生活费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理论如何在田野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起作用,既能帮助调查者洞察社会现实,又不喧宾夺主,用理论剪裁现实?“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在解释“从实求知”的时候说:“从‘实’当中求到了‘知’之后,应当再回到人民当中去。从哪里得到的营养,应当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中国人讲‘知恩图报’,我图的‘报’就是志在富民。”
  可以看出,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谓“再回去”,所谓“图报”,是为了求得真正的“知”。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老师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近代社会调查的奠基人之一,李景汉在社会概况调查的学术架构下先后在定县主持了1928年的515户人口调查和1930年的5255户人口调查,从中获取了定县乃至华北农村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得益于欧美而建立,后来在国内社会学家的推动下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方法。
  B.材料一认为调查者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等作为研究目的而非手段是费孝通的“知恩图报”思想的体现。
  C.材料二指出定县调查通过具体数据揭示了人口结构特征与问题,特别是第二次规模较大的调查,价值也相应增加。
  D.材料二中李景汉认为实行节育、移民及增加生产三管齐下,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人口密度达到饱和度带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区研究”比“社会调查运动”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因此,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比李景汉的定县调查运动更能把握社会本质。
  B.如果没有费孝通深入田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社会调查活动,中国社会学就不会有紧贴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学科准则。
  C.《乡土中国》基于《江村经济》、《云南三村》而创作,这既展示了社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暗示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底色。
  D.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费孝通“从实求知”的理念可以弥合、跨越理论和现实的鸿沟,而“知恩图报”的思想则是该理念的升华。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喧宾夺主”“剪裁现实”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证语言严谨中又显清新雅致。
  B.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是什么”“为什么”角度分析了定县调查的价值。
  C.材料一第一段梳理了中国社会调查的发展,主要关注社区研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材料二多引用李景汉的话来推动论证,既凸显了文章的针对性又为说理增加了可信依据。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社会调查”,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班级要在本学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为了使活动开展的更有效,你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发?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刘巧珍刷牙了。这件事本来很平常,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现,立刻便在村里传得风一股雨一股的。在村民们看来,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土包子老百姓谁还讲究这?读书人高加林刷牙,巧珍的妹妹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不识字的女社员刘巧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