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7890字,答案扫描。
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恩施市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 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
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错误在逻辑上。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
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 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 “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但是, 如果你要否定它, 我看, 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打扫”是个动词,底下带着名词宾语,有什么不通?这不是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你要说“打扫街道”是可以的,但是,扫街道连卫生都扫掉了,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我说这不是语法问题, 而是逻辑问题。
(选自王力《逻辑与学术研究、语言、写作的关系》)
材料二:
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不合逻辑,语言就不可理解,思想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写文章不能不讲道理,道理是很明白的。
②但是衡量语言是否纯洁和健康,逻辑不能算是唯一的标准。语言是调皮的孩子,他虽然一般受逻辑的管教,可是有时不守规矩. 逻辑却拿他没有
1. 材料一第②段判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逻辑的主要依据是(3分)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直言肯定判断。
B.“我们”是代词,“国家”是名词。
C. “我们”是主概念, “国家”是宾概念。
D.“我们”和“国家”不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逻辑的“概念”就是语言的语词,“命题”就是句子。
B.语法毛病只是表面的,语法问题的本质都是逻辑问题。
C.语言受到逻辑的约束,但并不是完全遵循逻辑的标准。
D.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折光式反映,所以可以违背逻辑。
3 下面是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从语言的角度看不符合逻辑的一项是(3分)
A.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有人认为“晒太阳”这种说法应该被弃用。请结合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5. 材料二对材料一的观点构成了一定的反驳,请分析材料二是怎样反驳的。(6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地 洞
卡夫卡
①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