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360字。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Ⅲ)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文学批评家谈论“细读”批评的话题,倡导“细读是文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用‘细读’批评改变‘空对空’的批评风气”,也经常看到一些批评家的“细读”式文章,或阐释作品的故事情节,或解剖细节的出色营造,或论述语言的修辞艺术。无论是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上,“细读”批评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建树。
“文本细读”是普遍被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当然,它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是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实际上,细读法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批评流派中都得到了普遍运用。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作者研究,排斥‘外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受到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否合理。美国文论家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的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着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是文学批评领域的“文化转向”。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那种只盯着文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式被文学批评家广泛采用,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起到了改变“空对空”批评风气的作用。
B.王先霈、胡亚敏所主张的“文本批评”是立足于文本本身来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它排斥对作家的研读。
C.文本细读是“文本批评”经常采用的方法,但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和与之关联的要素研究哪个更重要的质疑。
D.作者认为好的文学批评,要坚持以作品为本,把作品细读当作核心,也可基于文本引入作家、读者的研读,但需要引而有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批评理论兴起,文学批评领域出现“文化转向”,而文本细读越来越被忽略,这也是当下呼吁加强文本细读的背景。
B.“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可见文本细读对文本内容本身的重视看起来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这样的变革又具有“质变”的特点。
C.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本细读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只围绕着文本打转,只在文本内挖掘,可能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中。
D.文本细读的方法曾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盲目地照搬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一些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3.下列选项,与第二段所论述的内容关联最为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B.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D.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师生对课文分析越来越弱化和泛化,师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当下又重新大张旗鼓地宣扬和践行文本细读。
4.材料最后一段使用“属地”“喧宾夺主”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文本细读式批评越来越重视文本“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作者认为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年 盆
戴智生
箍桶佬不多见了。箍桶佬就是箍桶匠,木匠的一种,抑或叫小木匠,现在统称师傅。箍桶佬制作圆木家具为主,如米桶、锅盖、水桶、火桶、脚盆等。他们居家做手艺,也会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一路吆喝:“箍桶噢——”
郑坊老街有个郑师傅,一直坚守老本行。他是原住民,年龄六十三岁,一米五的个头,秃顶。或许年纪大了,郑师傅早挑不动担子,一件专用工具、两只脚的板凳刨就压得肩膀痛。当然,现在走遍城乡也揽不到生意。郑师傅在自家住房的过道上隔出个小作坊,每天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