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80字。
4.1《望海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刘读《红楼梦》,读到了晴雯抱屈而死,死前“一夜叫的是娘”,不禁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 , ”。
(2)清代乾隆年间,有人盛赞苏州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这与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描绘的钱塘景象极其相似。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 , ”,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理想集中体现的意境,首次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
B.王昌龄《诗格》中的诗境三层次实际上阐述了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具体过程。
C.刘禹锡“境生于象外”与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一脉相承。
D.由于意境的意义范畴扩大,到清末王国维时,它几乎已经失去了理论价值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简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论发展历程,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
C.两则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一以引用文论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
D.材料一将古代文论放在今人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材料二为古代文学阐释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4.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重湖叠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5.结合两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
6.下面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小画,源自清代诗人何钱《普和看梅云》“小几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意境妙绝。请根据材料一、二,谈谈该画的意境创造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酿造出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B.《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空间之无际衬托出离愁之无限。
C.《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