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50字。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游灵岩记》姚鼐)
材料二: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满座重闻皆掩泣
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 半山居雾若带然
C.溯以东,越一岭 击空明兮溯流光
D.当岩之十九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横出斜援,乃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则入于琨瑞之山 青,取之于蓝
C.子颍他日之来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崖限当道者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B.“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C.“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D.“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最后寄信朱子颍,条理清晰,散而不乱。
B.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C.材料一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泰山雪景意境相似。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