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950字。此系书稿《高考作文完全解读》之其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高考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内容扣题篇

岳化一中    陈立军

第一波  理论武装

【评卷者说】
湖南省2005年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湖南师范大学陈果安教授在一次报告会上这样说——要评好卷,首先请大家熟悉“评分标准”。我们评卷就是根据“评分标准”来评。“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扣题”。我们将“扣题”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考生很好地把握了话题的内容、要求和限制,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属第一等,赋分为21—25分;题意把握得比较准确,所写内容基本在话题的要求和限制之内,属符合题意,赋分为16—20分;如是立意不明或“打擦边球”,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赋分在11—15分;如果完全与话题不搭界,另起炉灶,则是偏离题意,评分只能在10分以内。并且陈教授还特别强调,语言、结构等其他项的评分等级应基本与“扣题”的等级相当,适当上下浮动,不可跃级。例如,某考生“扣题”评为“偏离题意”即第四等,那么其“表达分”最好也只能评为第三等,就算“发展等级分”给10分,其最高分也不会超过35分。
比如,2005年的湖南高考试题以“跑的体验”为话题作文,评卷中,我们发现有篇题为《与时间赛跑》的作文,文章文句优美,叙事生动,结构清晰,主旨鲜明。但是,文章在突出与时间赛跑的同时,用了两段文字写惜时的重要,很显然,这两段文字与主题无关,偏离了题意。经综合考评,给评了三类下。作者有很不错的文学素养,结果因没扣题写作而失分甚多,真是可惜!
近年来,“不在审题上设障”的呼声使得很多同学淡化了审题、扣题的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笔者想提请广大考生朋友注意:任何题目都有限制,不可随心所欲,只有紧扣话题,严格按照命题者的要求来写,才可稳操胜券。
【误区扫描】
题目为我们搭就的舞台是有限的,我们的脚是不能跨出这个舞台的。但是,有些同学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偏离题旨,主要表现在:
一、审题失误
1、  误解话题
误解话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话题中某一概念理解不当,认识不清,因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005年天津卷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同学因审题不严,将“留给明天”理解为“展望明天”,大谈对明天的憧憬,对未来的畅想。因误解话题导致整体偏向,严重偏离题意。审题时要注意“留给”一词,“留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强调把资源、财富、好的环境、美好传统、民族精神等美好的东西有目的地留给“明天”。二是误解隐含在话题中的“命题意图”。如2005年重庆卷以“自嘲”为话题作文。出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认识自我,进而健康成长。结果许多考生读不出这层意思,大写自卑、自怜、自我颓废,沦落为阿Q式的心理麻醉。
2、  忽视题引。
许多作文试题在引述材料后都有几句提示语,即题引。这些题引往往暗示了写作的范围,不容忽视。如2004年辽宁卷作文题中有这样一段题引:“这位母亲的话令人深思。功成名就,确实令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学生写伟大给人的自豪感,有的写平凡中的自卑,显然忽视了题引中“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一语。这个题引给考生两个暗示,一是内容要对平凡自我作积极的审视,二是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写。
3、  不看要求
2004年高考,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五份卷强调不能写成诗歌,许多学生没有看清要求,受惯势思维影响匆忙下笔采用诗歌这种文体写作,得分普遍很低;2005年湖南高考作文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也有不少考生因文体不符而走了麦城。
二、表达失当
许多考生有严格审题,但在写作时没能“从一而终”,导致部分内容脱轨,游离于主旨之外;或是详略处理不当,使中心不突出。
【夺魁技法】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文题,题目和材料中都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考生要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