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790字。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形成“耻讼”“贱讼”“惧讼”等观念的,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影响广被,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小民凡遇争论,常以道德代替法律,更以息争的名义,责成里正、甲长、乡绅、族长等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即便有些纷争难以通过调解等非诉讼程序解决,不得已进入诉讼程序,家国一体的观念仍然贯穿始终。在这种文化观念指导下,诉讼被认为不仅有伤和气,而且不利于国家社会稳定,那些动辄运用诉讼解决纠纷的人会被认为是“极不安分的人”,统治者通过多种制度设计阻隔民众运用诉讼解决纠纷,导致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比如,历代统治者对起诉者指陈事实都有很高要求,稍有不实则刑罚相加。《唐律疏议•斗讼》就规定:“指陈事实,不得称疑。违者,笞五十。”历代统治者对民众起诉也做出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以外起诉的,官府一律不予受理。民间争端不可能掐算时间发生,若发生之时官府因时间不巧不予受理,时过境迁便不了了之。
  乡土小民缺乏诉讼知识,更无诉讼技巧,往往需要法律知识娴熟之人帮忙起草状纸,或代为起诉,但历代政府对代作词牒者严加禁止。《唐律疏议•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词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大明律例》规定:“代人捏写本状,俱问发边卫充军。”在没有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小民对诉讼一无所知,只能转由其他途径解决纠纷。官府在接到诉讼之时,往往运用“拒绝”“拖延”等手法,限制百姓诉权的行使。正是以上这些导致了诉讼制度供给匮乏。
  第二,诉讼需要支付巨额成本。减少诉讼制度供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百姓通解决纠纷。若有重大冤屈,知府、知县、甲长、里长等地方官僚乡绅主持的调解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要还存在诉讼救济途径,仍然会有许多人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权益。这时,只有通过提高诉讼成本,才能使得欲提起诉讼的人不得不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国语•齐语》载,双方当事人到庭后,需缴纳“束矢”(相当于100支箭),否则就要败诉。如此昂贵的,诉讼费,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的。除了金钱成本外,诉讼者还需承担时间成本,因为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及时审结的。一般民间诉讼案件,有迟至二三年者,有迟至五六年者,甚至有的十余年延不结案。百姓诉讼不仅需要支付大量金钱成本、时间成本,诉讼结果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反复权衡后,绝大多数民众还是愿意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
  第三,扩大非诉讼制度供给,减少人们对诉讼的需求。在诉讼之外,调解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调解制度既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又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调解都大力提倡,使得调解制度成为诉讼制度的主要替代方式。早在西周,我国就出现了专事调解的地方官员“调人”,《周礼•地官•调人》载:“(调人)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此后,调解制度历经秦、汉、唐、元逐渐完善,到了明代已成为一般案件的必经环节。为此明朝还专门在乡里设立了调解民间纠纷的“申明亭”,“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
  (摘编自于欣华、曾加《中国古代“无讼”制度供给论析》)
  材料二: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无讼,但一个是着眼于古代,一个是着眼于作者生活的年代,写作重点并不相同。
  B.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是由于起诉者缺乏诉讼知识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
  C.材料一认为调解制度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因此应让调解制度替代当时作为主流的诉讼制度。
  D.材料二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乡村调解的教育对象包括被调解的双方,不管缘由,都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请客。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诉讼制度设置会影响民众对诉讼的观念,改变制度是改变观念的途径之一。
  B.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此民间调解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C.有些人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是被迫的,因此一次调解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D.调解制度一般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诉讼有时可能会对统治者不利。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诉讼制度供给、诉讼支付成本、非诉讼制度供给等方面并列展开论证。
  B.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中心论点一乡村里的调解中长老发挥着巨大作用。
  C.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的语言和出处翔实具体,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格不同,材料一语言严谨周密,材料二语言生动形象。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乡村调解的过程。(4分)
  5.在乡土社会中,政府为何要禁止“讼师”(帮人写材料打官司的人)的存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的船
  王  瑛
  那天一早,母亲去了外婆家,直到傍晚还未归,父亲蹲在河埠头,大口大口抽着烟,那背影孤寂得像岸边的老槐树。远处的河面,一艘船在向河埠头慢慢靠近,最终停在了父亲边上。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篙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是母亲!父亲扔掉快燃到指尖的烟头,站起身,一个箭步跨进船,问怎么回事。母亲看了父亲一眼,不响。等父亲停好船,母亲走在船舷上说:“喏,这船是你的了。”跟在母亲身后的父亲一个踉跄,差点落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