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22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光速是信号传播的最大速度,当我们观看远距离外的物体时,看到的并非它现在的影像,而是之前某一时刻的。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38亿年前,因此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远处来的光就是那时发出的。由于光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宇宙膨胀造成的距离改变,发出这些光的地方与我们现在的距离不是138亿光年,而是大约469亿光年。这就是我们此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称之为“粒子视界”。当然,未来的观测者将能够看到来自更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光波。
我们未来可观测的范围还受到宇宙膨胀速度的影响。由于宇宙膨胀,宇宙间相距遥远的两点在相互远离,远离的速度正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哈勃定律。因此只要足够远,远离的速度将超过光速。这与相对论中光速是物体或信号传播最大速度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这是空间膨胀引起的,其速度是相对于遥远的物体而不是本地的物体。如果宇宙膨胀减慢,光最终还是会传过来。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种情况下一定距离之外的光将永远无法抵达我们这里,这个界限称为“事件视界”。
通常我们把信号所能传播范围以内的时空称为“可观测宇宙”,有时就干脆简称为“宇宙”。由于上述粒子视界和事件视界的存在,可观测宇宙是有限的,但是在可观测宇宙之外时空还是可以存在的。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时空中将存在大量甚至无穷多彼此互相没有直接因果联系的部分,有些学者把这些也称为不同的宇宙。不过,在传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这些时空区域都有相同的膨胀历史。因此,称它们为同一宇宙的不同部分更合适一些。
(摘编自陈学雷《宇宙是唯一的吗?》)
材料二: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速是信号传播的最大速度,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天体不是其现在的影像,而是很多亿年前它们的影像。
B.宇宙间某个星球所发出的光能否到达另一个星球,要看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宇宙膨胀速度的快慢。
C.在数量庞大的星群之中,应该还有其他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其周围伴随着行星,行星上有生命存在。
D.我们所能看到的恒星,其存在状态有很大区别,有的正处于青年或中年时期,有的则已经接近消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观测的宇宙范围有限,这缘于粒子视界的存在,但在“可观测宇宙”之外,时空还是可以存在的,而且可能无限广阔。
B.地球上的岩石和金属因为反射太阳光而发出了微光,但是这些微光,在80亿光年这样的大距离之外其实很难看到。
C.“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带有解说性质,由此可推断材料二是解说词类文本。
D.本星系群大约是由20个子星系组成的,其中名为M31的星系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我们的地球就处在银河系边缘地带。
3.下列对材料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光传播的这段时间里宇宙膨胀……称之为“粒子视界’”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诠释了“粒子视界”这一基本概念。
B.“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使内容具体可信。
C.“像流水”和“像肥皂泡”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前者突出恒星朝同一个方向移动的特点,后者突出有些恒星的脆弱。
D.“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于某些星球的密度之大有具体印象。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可以分为两种,请简要说明。
5.要把握科普类文本的内容,往往需要抓住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关系。请据此概括两则材料的说明顺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