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50字。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全国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全国公布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划定1065片历史文化街区,确定5.41万处历史建筑。
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一个个数据、一个个项目,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2017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
与此同时,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汲取养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电视节目栏目推出,一批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意文化产品涌现,一批深入研究阐释传统文化精华、普及文化经典的图书佳作出版。
《2022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掀起观看热潮。开播7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推动诗词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说:“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总台文化节目,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观众,寻求观众内心需求的契合点。”每逢节日,高跷表演成为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源于古代百戏中一种技艺性表演的金庭高跷;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年来,当地推动高跷进入课堂,在学校进行技艺展示、教学训练等。延续文化基因,展现精神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摘编自王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材料二: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建设和保护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绩。
B.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程、重点项目的扎实推进和国家规划、制度保障。
C.《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D.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报国情怀、献身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068名,古籍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次,说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C.金庭镇高跷表演在使当地传统技艺性表演复活的同时,又走进课堂,极大地促进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D.90后女银匠潘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她能敏锐地发现商机,观察到很多同龄人都喜欢银饰。
(3)三则材料都写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问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18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 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