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970字。

  兰二中共同体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独立作业
  八年级语文试卷
  (▲总分120分,其中书写 3 分。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得满分;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等酌情扣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8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半个学期,我们跟着茅盾见识了挺立在无边无垠、坦荡如(1)dǐ▲的高原上的不折不饶的白杨树,跟着汪曾祺邂逅了在昆明雨巷里吆喝着“卖杨梅”的苗族姑娘,还领略了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2)▲战斗飞行员的风采。
  1. 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空。
  (1)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坦荡如dǐ  ▲舰载▲
  (2)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修改。(2分)
  ▲改为▲
  2.山川之美,诗文共谈。请你跟小语一起梳理半个学期以来的诗文吧。(8分)
  “山水”意蕴丰厚。“ 树树皆秋色,(1)▲”是秋意浓浓的山野之美;“(2)▲,(3)▲”是《渡荆门送别》中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无怪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也以水相比,“(4)▲”。  “禽鸟”脉脉含情。“争渡,争渡,(5)▲”是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惊愕与喜悦的交迭;是《采桑子》中“微动涟漪,(6)▲”的美好情境和惬意情怀;“(7)▲,(8)▲”是《梁甫行》中对家园荒芜的悲叹。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朝的“骈文双璧”,而《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古代散文。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新闻特写和通讯都是借助文学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
  D.“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4.文言文加点词语解释(4分)
  (1)窥谷忘反▲               (2)互相轩邈▲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或王命急宣▲
  二、名著阅读(6分)
  5.在班级“红军英雄形象大讨论”活动中,小兰同学和小溪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谈谈你对小溪说法的看法和理由。(3分)
  ▲
  6.“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这是戏剧家罗斯丹对《昆虫记》的评价。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有错别字,其中“抒写”应该是“书写”。你认为应该是哪两个字呢?请你阅读下面选自《昆虫记》的小语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
  三、阅读(21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
  仰视缙云   (13分)                     
  缙,赤色之帛。缙云,彤云彩霞缭绕之地。
  缙云位于浙东南丽水地区,唐武周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建县。缙云城东著名的仙都风景区,有一株石笋,其型拔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