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60字。
江苏省宿迁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之际,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长安街上,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四位抗疫英雄乘坐礼宾车,在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网友纷纷留言:最高礼遇!以国之名,致敬!国家表彰的,是一种悬壶济世、舍己为人的责任担当;人们致敬的,是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③推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作为一种难以预知的天灾,新冠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与这个“新型的未知病毒”作斗争,难度堪称前所未有:如何在对病毒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防控?如何在人员大规模流动的春节假期阻断病毒?如何收治数目庞大的新冠肺炎患者?……有人形象地说,中国参加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闭卷考试”。但超乎想象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中国人民,反而激发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伟大抗疫精神之所以伟大,因为它是战风斗雨凝结而成的,是无数人攻坚克难沉淀而来的。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信心满怀、步履坚定;当一个国家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④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最艰难的时刻,伟大抗疫精神汇聚起强大力量。这是一种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的信念。“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战,誓言铿锵;“备战有我!冲锋有我!胜利有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共产党员,决心坚定。这是一种经历风雨时勇往直前的行动。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挤上高铁餐车,星夜兼程,赶赴武汉;张定宇在自己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的情况下,仍战斗在与病毒斗争的第一线。这是一种战胜风险时守望相助的温情。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防控期间自发接送上下班的医务人员,并送上热腾腾的盒饭;一位“90后”项目工程师,瞒着父母奔赴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工作岗位,14亿人无所畏惧战病毒、齐心协力斗疫魔,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凭借这样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又有什么胜利不能赢取?
⑤惟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这是一个国家挺立于灾难的姿态,这是一个民族无惧于挑战的自信。现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从更大层面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当此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之际,最需要激发精神的力量、坚定必胜的信心,伟大抗疫精神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要激发起亿万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斗志,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既定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⑥进入9月,武汉约140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开学,安静了许久的校园又重新响起“上课”“起立”“老师好”的声音。那个富有生机活力的武汉又回来了。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顽强拼搏、不屈奋斗激荡在每个人心间,我们就一定能以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11日05版)
材料二:
汲取抗战精神的奋进力量
①“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胜利历史,追溯胜利根源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与空前绝后的“新型的未知病毒”斗争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没有被超乎想象的困难压倒,反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B.伟大的抗疫精神在战风斗雨中凝结,在攻坚克难里沉淀,为激发精神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C.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顽强抗争,浴血奋战,最终证明了正义会战胜邪恶,光明会战胜黑暗。
D.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则材料的标题都是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文章的论点,统摄了全文,使读者清晰明了文章的观点态度。
B.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经典的事例论证观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C.材料一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证主体部分并列式安排,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D.两则材料都创作于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精神,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召力量。
3.根据材料二第④段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其论据的一项是( ) (3分)
A.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中国政府把握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积极打赢贸易战。
B.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根本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的胜利。
C.南三龙铁路福建龙岩站改造9小时完成,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由7个多小时缩短至一个多小时。港珠澳大桥,创造了221天完成外海筑岛的世界工程记录,……这是中国的建设速度!
D.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4.“抗疫精神”与“抗战精神”都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一下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5.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风中跌倒不为风
林清玄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哎呀!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宝贝仔仆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呀!"妈妈拍地的动作非常滑稽夸张,使那哭闹不停的孩子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到土分温馨,想到从前我的妈妈也曾如此安慰过我。不只是我的妈妈,从前乡间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安慰孩子。跑的时候被树枝绊倒了,就把树枝折断,说是:“坏树枝!怎么可以绊倒我的好孩子。”走路不小心跌倒了,就打骂土地;说是:"歹土地,怎么可以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