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05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艺术史上看,“空白”的原创之功应该在中国古代绘画。受道家“以虚为本”思想的启示和熏染,中国古代绘画将有意“留白”、精心“布白”的手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空灵的富有意境的绘画特征。无论是“留白”还是“布白”,其美学旨归都在于实现“空白即画”和“不白之白”的艺术效果,宗白华先生从道家思想出发对此解释十分深刻:“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相对而言,“文本中的空白与未定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而是相应于或借助于已有的表达的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就诗歌来说,“已有的表达”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空白与未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古汉语语法的意会性和意合性,即“以意组合,略于形式,虚实自如,脉络深蕴,句法规则的控制能力显得较弱,语义语用的制约作用显得很强”。中国古代对此特征的认识已很深刻,表述也言简意赅,清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说:“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六经之文皆是也。”正是将冗余的语法形式尽可能剔除掉,将能省略的介词、连词、形容词、动词等尽可能省掉,将能隐去的主谓宾语等尽可能隐去,再加上大量单音词的使用,类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意象组合和名词拼接才可能在构成可以理解的简洁句式的同时,又留有充沛的可以任由读者去填充和体会的空白与未定性;正是凭借语法的自由,句子成分的灵活倒错,诗歌中的时空可以任意跳跃、切换,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必明确限定而全靠读者意会等特征,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这样的诗语把时空的转换和句意的顺通全部交给读者,在充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的前提下赋予其落实各种未定和空白的权利。
  从诗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文本的空白将自身变为了想象活动的刺激物,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中起着自我调解的结构作用。”为什么诗歌文本特别需要利用空白来刺激读者的想象活动?归根结底还是诗歌的独特体制使然。说白了,诗歌再怎么想办法扩大自身的内容含量,在小说、戏剧乃至散文面前它也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这样笨拙地量化比较,倒不如索性放弃有形的文字之比,转而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果——这真是一种无奈中的聪明之举!
  (摘编自李有光《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论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材料二:
  读者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人似乎有一种填补空缺,使事物完整的自觉倾向。比如,人们会把如下图这样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这个图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因为弧线的两端没有连接起来。但是,人们就是倾向于忽略这个空缺,或者说是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空白的艺术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其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无论诗歌还是绘画,实现空白都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
  B.古汉语语法有意会性,给予了诗人创作诗歌很大的自由,他们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尽量简洁灵活,也给读者充分的自由解读空间。
  C.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材料二认为读者在面对结构空白时,由于语义、形式等的空缺引起的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会自觉地产生补白的意识。
  D.空白结构给读者再创作的机会,读者在理解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可以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自由创作,增添自身的乐趣与作品的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头提出“空白”的美学宗旨,然后以诗歌为例,论证了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B.材料一引用宗白华的文论,说明以道家思想来观照绘画中的空白,品味其意境时能读到“虚”中之“实”。
  C.材料二运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阐述了读者在解读诗歌时意义重大,补白能实现诗人与读者双方的交流互动。
  D.材料二以人们认知“残缺的圆”为例,形象地论证了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
  B.《吕氏春秋》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C.清代学者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D.李陈玉《楚辞笺注》:“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相遇于幽玄恍惚之地,……其文反略于作者,而以作者为我注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诗文创作的“空白”,但侧重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为曲终的留白,请结合两则材料赏析这两句诗所体现的诗歌的空白艺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富春山不着急
  富春江上,舟行,慢慢。
  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①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
  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