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110字。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3、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2、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其中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学习提示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有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算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文体知识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三、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四、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见文体知识)
五、初读课文
1、注音
项脊轩(jǐ ) 渗(shèn)漉(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迨(dài) 异爨(cuàn) 逾(yú)庖(páo) 老妪(y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