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30字。
上海市金山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诊断评估初一语文试卷
(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2024年1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2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24分)
(一)默写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
4.《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诫子书》)
(二)阅读下面的曲,完成第5-6题(4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2分)
6.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甲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7.【甲】文选自《_______》一书,是先秦杂家代表作;【乙】文中的曾子是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 (2)投杼逾墙而走: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是两位同学对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4分)
小语: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的“得”字改为“____”,传闻者也许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小文:乙文中的曾母如果能有甲文中宋君对待传闻_________的做法,或许就不会造成像成语□□□□一样的笑话。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猫(节选)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quán fú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