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470字。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考试范围:1-4单元、《饮酒》《春望》(直默);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古诗阅读:13课。
  一.积累与运用(22分,1——5题每题3分,第6题7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罪犯翘(qiáo)首张望、心抱侥幸之时,国家法律之警钟振聋发聩,令其无处遁形。
  B.昨夜,悄(qiāo)然而至的一场秋雨,彰显了秋季的正式来临。
  C.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迅速控制江阴要塞(sè)。
  D.面朝浩瀚(hàn)的大海,海面上飘着各色旗帜的航船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2.下列语段中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度。
  A.言听计从 喋喋不休 偏执 险峻
  B.察颜观色 申诉求告 偏激 陡峭
  C.言听计从 喋喋不休 偏激 陡峭
  D.察颜观色 申诉求告 偏执 险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于万里长城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B.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C.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D.由于连续大雨,近期到广场散步的人比之前减少了一倍。
  4.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在横线上,语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伴随各式各样的读书活动、社交媒体的好书评选,提醒着步履匆匆的人们勿忘在大好春光中与书相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今,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怎样保持?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手持书卷还是“刷屏”阅读,重要的是在沉思往复中沉淀智慧。
  ③如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的区别,更应专注于阅读深度上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的锤炼。
  ④曾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道出与书为伴的阅读之乐。
  ⑤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获得知识的方式更便捷。
  A.①⑤②③④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②①④ D.④⑤②①③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指的是汉水的南面,“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属于年号干支兼用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属于王公即位纪年法。
  C.《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魔”,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
  6.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6)《黄鹤楼》中,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思乡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中,从俯视的角度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②。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西楼:指送别地点谢亭。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从体裁来说,这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甲诗是律诗,乙诗是绝句。
  B.从内容来看,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不同的是,乙诗是写作者送别友人;而甲诗是写作者赠别故乡,同时作者也觉得是故乡的水在送别自己。
  C.甲诗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乙诗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优美景色,看似与哀伤的离愁别绪不协调,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以红叶青山的明丽“乐景”来反衬惆怅伤感的离别“哀情”。
  8.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两句在写法上各有何特点?(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