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20字。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期末)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 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 在异时异地的圈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圈局中可能引起的反 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 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 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 “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 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 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 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 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 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天然的缺陷,除了因“间接接触”外,还因在不同时空、情境下,文字所引发的反应无法完全契合。
B.人们说话时可以用表情来进行辅助,进而补充传情达意,因此在说话时并不需要使用完整的句子,也不需要用到文法。
C.语言上所附着的意义或动作必须得到群体中多数人的共认,语言才能够被多数人理解,从而成为面对面社群交流的工具。
D.作者认为,语言源于社群的相同经验,群体越大,语言就越简单,而“行话”是少数群体的特殊语言,外行人无法理解。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语言”特指说话,后面两则材料所论述的“语言”概念,主要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表达形式。
B.网络社群是成员们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习得、传播和交际使用,从而明确彼此“同属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C.网络语言与材料一中的“行话”都有社会方言的性质,都有其独特的话语范围和话语方式,但这两者之间仍然有很大的不同。
D.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语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夹杂游戏的方式,体现了一定的娱乐性,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流行印记。
3.下列选项,不能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yyds”“666”等网络缩写语霸占各大网络平台,这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网络用语,是00后自成一派的语言体系,被调侃为00后“黑话”。
B.近年来,“雪糕刺客”(天价雪糕)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效仿,造出“××刺客”等一类词语,来表达对产商牟取暴利的不满。
C.视频网站 “B 站”用户以背年群体为主,他们通过发布视频、发表评论和发送弹
幕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较多的一个群体。
D.网络越来越发达,有些人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各类作品,从而被广大网民认识,在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后,他们开始依托粉丝群进行定向营销。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语言(说话)”和“文字”有何不同。(4分)
5.新的网络语言,正在形成一种人为制造的社交屏障,并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无法交流的群体。请结合材料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蚌埠
王安忆
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 无关的,比如旅游地,或者某一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 史显得虚无缥缈,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过了 许多年,我从《清史稿》上看到,我插队所在的安徽五河县,在清代是著名的产酒之乡。这才想起满城的酒糟酸气,县城的水泥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酒糟,在阳光下发着酵。
蚌埠这城市的历史,我也不知道。但知道它对于我插队地方的农民们,①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