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7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24年1月
  本试题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 不折叠, 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雅俗之辩源远流长, 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 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 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 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 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 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 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雅字可为俗句,俗字也可为雅韵。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2、当然是雅人, 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店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雅俗之辩分布广泛,有不同分支,涵盖诗词格律的形成、叙事文学的兴盛, 以及白话文的倡导等各个方面。
  B.《论语》中《卫灵公》《阳货》关于音乐的表述, 是为论证雅与俗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可追溯至孔子。
  C. 宋诗走上“雅俗共赏”之路,胡适之肯定了宋诗的这种风格, 梅圣俞、苏东坡都是这种雅俗共赏风格的代表。
  D. 元朝的杂剧、戏文、传奇以及皮簧戏,虽有不少“不登大雅”的“俗文学”, 但也可以体现雅俗共赏的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无法参与“赏奇析疑”的雅事,但是后来“雅俗共赏”的出现为俗人跟雅人一同欣赏提供了可能。
  B. 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之常情,“雅俗共赏”的基础是共同的人情,故描写感官的体验能做到“雅俗共赏”。
  D.《西厢记》《水浒传》小说中有一些无视传统礼教、忠德的主题, 可是并不低俗低级,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3.下列诗句,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B.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C.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D.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夜色如水
  朱以撒
  有几个晚上, 从这个城市驾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夜色深浓起来, 整个空间感觉全然不似白日了。这个时段没什么车,路就显得特别宽阔, 让人的心绪放松下来。路两边的林壑由于昏暗而变得氤氲一片,如水墨落在宣纸上, 渐渐晕开。暗夜使人的视觉无从施展, 岭上的草木短长疏密各有不同,现在看来却是一样的迷蒙。视力被阻挡在物象之外, 无从深入——除非深夜过去, 晨曦到来。
  晚间出门常常伴随一些情调,这不可否认。很多人了解王徽之的名士风采, 是从他夜间访戴逵开始的。一个人在夜里醒来,想起老朋友, 不顾及正下着大雪,乘船前往, 船在风雪中行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