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7790字。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乡下人把“土地”看作最高地位的神。
B. 以农为生的人世世代代大多安土重迁。
C.乡土社会的人们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D. 心安是乡土社会人们相处的基本办法。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中国,人们常根据需要圈划“自家人”的范围。
B. “一表三千里”体现了亲属关系同心圆波纹性质。
C.乡土社会的格局优于西洋社会一捆捆柴的格局。
D.世态炎凉是圈子因中心势力而变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里的人们不追求普遍的认识和笼罩万有的真理。
B.“四海之内皆兄弟”表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都是亲属关系。
C.在乡土社会里,势力大的人家街坊多,势力小的则少。
D.乡土社会的亲属之间因人情往来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落叶归根 B. 血浓于水
C.富居深山有远亲 D. 亲兄弟,明算账
5.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关键概念 乡土性 ③ 血缘关系
主要内容 乡土性表现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亲缘关系以己为中心 作用:⑤
①
④ 特点:依赖人情往来
②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题。(共16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躲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取材于《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