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30字。
湖南省张家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诗海量产出的特点,连同不断看涨的“自我推销”,使得现代诗的“可靠性”经常处于“游移”之中。故而现代诗接受的正常化与高质量实现,少不了要依赖不可或缺的经典化过程。现代诗的潮水般涨落总是比其他文类更加泥沙俱下,也由于接受过程中良莠难辨,因而众多“误读”成为普遍“行规”,这意味着现代诗接受要不断重临严峻环节——筛选与淘汰,有如安装在自来水管道的过滤装置,经由软化、电解、膜分离等手段,实现水质的净化、提升。
现在,人们一谈起经典,几乎不约而同地要提及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十四条定义。通俗地说,经典就是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具有恒久的价值。时间(历史)长度几乎成了经典取舍的第一个尺度,历史维度只是“金标准”的一半,如果历史维度加上空间维度的横向参数比较与“监控”,经典价值无疑增加了保险。①但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合议庭”,最终授权还得回到读者的“陪审团”,确切地说,经典的确证,取决于历史化的庞大的陪审团的“裁决”。
现代诗的经典化过程一直“山重水复”,十分吃力。这或许可以归结为现代诗这一精灵鬼的刁钻习性:产量巨大,良莠难辨;多头标准,“范式”走样;尤其接受者胃口多变,仁智各见,导致相对主义到处泛滥。还有各种干扰因素:资本的、权利的、程序的、话语的加入,造成种种波动与质变,这也是现代诗经典化反复折腾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诗有不少所谓经典,因意识形态助力而鹊声四起,一时走红,但最终还得落入明日黄花的归途。②历史文化权重大大超乎审美权重产生的不良后果,势必导致后来接二连三的“翻案”;长期被埋没的杰出文本(如穆旦《诗八首》),最后因众望所归,重见天日。最有意思的是诗人的自我淘汰,铁面无私:1925年版《志摩的诗》收入《沙杨那拉十八首》,三年之后重印时,徐志摩竟勇敢毙掉前面十七首,只留最后一首,终成正果。同样,1928年诗集再版时《康桥再会吧》也被果断砍掉,诗人另作《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缩减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试想,要是徐志摩对自己的作品难以割舍,“康桥”的流水还会流传至今吗?
一般而言,经典化主要有三大渠道:教化普及、传播推广、遴选到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其中又涉及诸多具体环节:选本、史料、奖项等。各环节相互促进,形成各种分力的总和。
经典化有各种手段,多数时候采用的是模糊化的方式。近二十年来,武汉大学王兆鹏团队发现定性分析容易产生某些偏袒弊端,遂改为较客观的计量分析。借鉴客观计量,排除“印象”“直觉”带来的人为争讼,提供更令人信服的参数,比如文本进入视频次数、朗诵次数、教科书次数等,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摘编自陈仲义《现代诗:不可或缺的经典化》)
材料二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诗不但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③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由于新诗与时代贴得太近,20世纪又是一个“革命”“运动”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现代诗进行经典化,有利于解决现代诗因大量产出,不断“自我推销”而带来的“可靠性”消失的问题。
B.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定义赢得了世人的赞同,是因为他认为历史检验是判定作品能成为经典的唯一标准。
C.作为最具经典性的艺术,诗从产生之初便和社会政治有紧密联系,诗文由此成了文人兼济天下的重要工具。
D.凭借意识形态的呈现而成为当时新诗中经典的作品,最终也会被历史淘汰,在新诗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诗的经典化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把握新诗的各种特点,还要有力量排除资本、权利等各种干扰。
B.诗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淘汰,也是促成诗歌经典化的一种途径。如徐志摩对自己诗集的删减,就是很好的表率。
C.“从娃娃抓起”的做法很适合引入新诗教育体系之中,这样有利于新诗普及,可以有效推进我国新诗经典化建设工作。
D.20世纪新诗由于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致使其固有的抒情、游戏功能缺失,新诗沦为政治宣传工具,而缺乏社会影响力。
3.下列有关材料中画线部分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使用比喻论证,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比作“合议庭”,将“读者”比作“陪审团”,意在证明读者对经典的决定作用。
B.②处使用对比论证,将曾被埋没的穆旦的《诗八首》和徐志摩的作品进行对比,表明审美对经典作品的重要意义。
C.③处使用引用论证,引用曹丕的名言,论证诗文在中国传统社会肩负的特定社会责任,点明中国文人将诗文作为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工具的原因。
D.④处使用举例论证,以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冰心的《繁星》《春水》为例,论证某些新诗经典作品与诗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4.请结合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诗艺”的理解。(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农民诗人(节选) 李成林
傍晚,库尔班劳动回来,老婆已经躺在炕上睡着了。他进了院子,羊在圈里嚷着要吃的,鸡绊着他的脚,也要吃的。两个孩子坐在院子里写作业,说肚子饿。他忍饥挨饿,嗓子冒着烟,放下农具,给羊添了草料,给鸡拌了食,伺候了羊和鸡。准备动手做饭,见锅碗瓢盆没有洗,乱七八糟地摞着,心情一下子糟透了,心火一下子蹿上来了。
库尔班在厨房里,狠狠地踹了一脚盛碗筷的盆。哐当一声巨响,迪丽拜尔猛地惊醒,见丈夫抱着脚,龇牙咧嘴地吸着气,于是上前半蹲着,捧住丈夫的脚,问丈夫伤着了没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