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26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实相生”观念和“和谐”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隔”与“望”就是虚实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B.“道”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特点,需借助一定媒介才可体悟,南朝文人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的“悟道”功能需要借助园林来实现。
  C.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但对传统审美的追求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不断改变也是其审美特点发展的必然要求。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古典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能体现对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是鼓励人们在观赏自然山水时,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这一观点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B.中国古典园林富有天然之趣,这和历代造园者们大多追求将园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以及园林建造有意模仿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系。
  C.材料一中“按时景为精”与材料二中“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体现出的古典园林造园原则没有相同之处。
  D.中国古典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并非完全由人工建造,因其往往以天然形成的山水为主基调,所以仍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归园田居记》中记载苏州拙政园的建造:“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B.观赏者登上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远眺西北方向的虎丘塔,在视觉上扩大了留园的空间感,使留园获得无限的“景外之景”。
  C.苏州网师园常利用黄石、太湖石等堆筑假山,位于小山丛桂轩背面的云岗假山即利用黄石堆叠而成,以表现崇山峻岭之景。
  D.北京颐和园内“知春亭”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名,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让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感。
  4.材料一引用老子和顾随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5.大观园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座理想化“纸上园林”,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下面对大观园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哪些艺术审美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6分)
  ①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注]会芳园位于宁国府,是大观园的建造基础。
  ②宝玉:“争似先处(指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③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注]③是对大观园中林黛玉住所的描写。
  ④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藤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缓,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⑤(贾政)说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众清客在旁笑答道:“老世翁所见极是。如今我们有个愚见,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这辈子
  陈年喜
  父亲是源上唯一的木匠。
  源上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村子。记得通点儿风水的大伯有一年对我说,源上这地方半坡半平的,不聚气,人口不敢超过六十,过六十,就有灾,待死过几个人,灾就过去了。开始不信,后来细数人丁往事,还真是的。
  父亲十六岁独立干活儿,到死那年,行艺整整五十七年。再精湛的手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