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979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的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已萌芽,根脉深长,要对中华文明探源,就应将时间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B.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推论,使华夏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完善。
  C.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变化缓慢,而旧大陆西部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D.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了浅程度的开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存资源丰富,适合生存繁衍,有利于形成本土的古人群和古文化。
  B.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经常移居,低限开发资源,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发展稳定。
  C.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东方古人类采用相对劣质的原料制作石器,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
  D.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相似性,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的一项是(3分)
  A.10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将木质材料和动物骨骼、鹿角制成工具。
  B.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万年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石叶技术产品的混合体。
  C.内蒙古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做成的龟背形刮削器系,可剥兽皮、刮兽肉。
  D.约50至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
  4.洛南和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组合,具有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4分)
  5.1987年,“非洲起源说”被提出,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没有连续演化。请你根据材料驳斥这部分学者的观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一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