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47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 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 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  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  《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   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  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 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 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      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 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 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 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 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
  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 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  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 “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  思是说, 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 一个人不 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 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 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 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
  “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 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 所说的“辞达而巳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 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 个内涵的扩展延伸。
  (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 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 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 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 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
  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
  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
  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 受的作。
  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 不良影。
  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B. 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C. 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D. 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 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6分)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炮与玫瑰 (节选)
  曾剑
  ①  一九五0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 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②被暮色一点 点漫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
  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