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27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集体练习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问,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现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拯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
  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对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社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思饮食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
  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处江 湖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
  陶渊明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 的心胸。
  曹操,李白、陶渊明、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难。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制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是生活的产物。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体是以政治事业为己任的士人。正是以此为前提,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指出了士人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其《梅圣俞诗集序》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战!盖世所传计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征北战之时,感叹人才难得,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
  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
  C.人们只从文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理解“穷而后工”,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D.材料二认为,能够做到“穷而后工”的诗人,都是与国家政治有着种种联系而无法脱离政治体系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读懂诗歌,先要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
  B.欧阳修所说的“穷而后工”是指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往往能激发士人高昂的诗情, 催生出好诗。
  C.苏轼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他豁达的心胸和对生命的热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D.一些“怀才不遇”的古人看似远离了政治,实际上心系朝廷,具有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4.材料一的论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4 分)
  5.“穷而后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十分常见,请谈谈其给你的启示。(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 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