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5900字。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日期:1月29日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    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其实,韦勒克所反对的“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即物理意义的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并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还是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怎样的?”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有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叙事性是非虚构文学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以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它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些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非虚构文学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文学,并且它似乎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对非虚构文学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从目前已发表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非虚构文学并没有完全还原现实的真实,
  它的“真实”还包含了作家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理解和现场感。
  B、非虚构文学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它拥有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个原因是
  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C、非虚构作品从学理角度看,其概念并不严谨,它并没有涵盖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已发
  表一些非虚构作品就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D、很多作品之所以“不接地气”,是因为作家总是蛰居书斋进行想象性写作,没有通过一手的资
  料去了解社会,只凭借经验对现实进行习惯性处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3分)
  A、近些年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非虚构写作不但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而且使人们对文学本
  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辨析。
  B、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的创作过程可以表明,部分当代作家是以积极主
  动的态度,运用微观化的方式和现场直击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思考。
  C、材料二的三、四、五段,先通过对比突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然后客观地指出其艺术性地不足,
  最后再次强调了非虚构写作有助于文学创作。
  D、虽然现实调查类非虚构作品的艺术性上偏弱些,但是当代作家能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
  作”训练,那么会帮助他们的虚构性写作。
  3、下列选项对《包身工》真实性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包身工》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以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只客观的叙
  述目之所及而不凭空添加。
  B、《包身工》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同时也讲究形
  象性、抒情性,运用文学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
  C、全文穿插了“五卅惨案”等社会事件,将包身工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表现,增强了历
  史真实感,另外文中引入了大量的数据也显示了对客观事实的严谨考察。
  D、“非虚构”作品和报告文学能够成立的共同前提是真实性,创作者都注重在生活现场关注土地、
  人民和国家,重在记录个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4、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分析“非虚构性写作”对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哪些好的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催  粮  差
  赵树理
  催粮的差人叫崔九孩。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事派到他头上,他觉得油水少,不想去,就雇了个人。这人一到村里,闯入二先生家,不知深浅,挨了二先生一耳光。拘票也被扣下了。崔九孩只得亲自出马,先到二先生家,赔礼说好话,把票要了出来。见票上有个叫孙二则的农民,打听知道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就决定去。到了庄上一问,才知孙二则早就去世了,有个孙子叫甲午。孙甲午被找来,崔九孩二话不说,掏出小铁绳套在孙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铁锁“嘣”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