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 约21580字。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的地名来称这新地方。这种活动似乎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从早期关于城中村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移民聚集在一起,呈现出同乡聚居的现象,基于血缘、地球、业缘的乡土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机制。
城市移民中的同乡网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如在上海的现代化历史变迁过程中、会馆、同乡会这种带有浓郁乡土社会特征的社会组织团体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这一组织与乡土社会的籍贯紧密相关,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向城市中的乡土人群提供情感认同的场所和仪式、解决与外乡人之间的纠
1. 下列对材料二“同乡聚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城市中同乡聚居现象的出现,受到传统乡土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影响。
B. 城市在制度上对外来者居住权有限制,同乡聚居现象只在某些特定区域出现。
C. 外地人进入城市越久,对城市生活越适应,同乡聚集的正向作用就会渐渐消退。
D.同乡聚集往往是进城的外地人的理性选择,但也可能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口的繁殖扩张与有限的生存资源存在矛盾,人口流动现象的出现与此有关。
B.福州祠堂门楣彰显祖籍的“江夏传芳”字样,在根本上体现了血缘构成的影响力。
C.如果外地人不选择在城市中同乡群聚,那么他们进入都市生活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
D.在美国地图上可找到纽约(新约克)、伦敦等英国地名,说明地缘的影响超越血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许多村庄,建有共同祭祀的同姓宗祠,其居民往往由同姓家族成员组成。
B.唐人常用郡望自称以显扬家世,如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
C.清末民初,黄河下游灾荒致使百姓迁徙到东北谋生,这一历史事件称作“闯关东”。 D.周天子将王畿周围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家族和亲属,从而建立了诸侯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述“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这一观点。(4分)
5.请联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谈谈材料二除“血缘和地缘”外,还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去的白马 朱秀海
从哪儿说起呢?从白马吧。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