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990字。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古伤心唯远别”,离愁别恨是人类的易感情绪。在这一情绪的驱动下,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送别方式,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等。 其中,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种联系从何时开始建立、其内在的关联是什么,讨论颇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杨柳与离别最早的关联,论者往往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认为杨柳摇曳婀娜的依依之态与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交融在一起,开启了诗歌中以杨柳咏离别之先例。这是如何关联的呢?《采薇》中描述杨柳之态的“依依”有两解,一以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为代表:“依依者,初抽条时,袅袅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代表:“依依,犹殷殷,盛也。”今人多采用第一解,认为指的是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们对于杨柳的审美主要就是其枝条低垂、随风婀娜的样子;二在于与表示惜别的成语“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对应。 但结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与“依依”相对,表杨柳状态的“依依”应和“霏霏”一样是形容词而非动词,与成语“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当与“恋恋不舍”同,始见于明代小说,其“依”“恋”是动词依恋之义。 “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马瑞辰考释也非常可信,形容杨柳之盛,也切合《诗经》中对植物状态的惯常描述。杨柳之“依依”与“摇落”相对,亦可见其为茂盛之义。故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
  折柳赠别起源最可靠的说法还是源于汉代。《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事的明确记载,提及这一习俗源自汉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桥作别时折下桥边柳枝赠送,其后这一行为扩展,渐成习俗。后世诗歌中提及灞桥折柳甚多,如唐许景先《折柳篇》:“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代李益《途中寄李二》:“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折柳赠别在唐代依然盛行,诗歌中随处可见,唐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描写的是因为别离时折柳之习俗,柳条几被折尽。
  折柳赠别以及由此衍生出诗词中表离别的杨柳意象,其意蕴究竟何在? 学者们提到最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赠有了挽留行人之意。 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除了折柳赠别,其实还有寄柳盼归的习俗。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行人羁于远方,折柳相寄,与“留”无关,可见“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 二是认为与柳树的生命力有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愁别恨是人类容易生发的情绪,由此衍生出诸如饯别、折柳赠别、诗歌赠别、长亭送别、渡口送别等送别方式。
  B.作者认为虽然古典诗词中杨柳与别情密不可分,但具体到细节,比如何时开始建立、内在关联是什么等还没有真正明确。
  C.作者认为折柳赠别起源于汉代最为可靠,其根据是现存文献《三辅黄图•桥》中对“折柳赠别”有明确记载。
  D.文章写唐代诗人雍陶送别友人时希望友人能留下,遂改桥名为“折柳”,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采薇》的“杨柳依依”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杨柳摇曳婀娜的外貌,而是描写了杨柳繁茂的状态。
  B.文章第四段“其意蕴究竟何在”的疑问,既给读者提醒,也引出后文两种说法,强调了作者的认可度。
  C.从文章对“折柳”寓意的多种分析看,“折柳送别”对“柳”的选取考虑了其读音、外形、颜色、生命力等多种情况。
  D.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赠别”的环节,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柳”的意象和中国人富有诗意性情的特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只是寄寓别离,但非源于挽留之意”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B.青鸟泉边草木春,黄云塞上是征人。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卢肇《杨柳枝》)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4.文章解释柳色“青”的内容,论证了哪些方面的观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分)
  答:                                                                                   
  5.文章论证“杨柳与离别的关联非源于其婀娜之状,亦非源于西周之时”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写作手法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歌(节选)
  李骏虎
  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 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 “白天五华山又拉警报了。”她迎上来接过闻先生的包抱在怀里说,“我给你炒了新的烟丝……”一边与何新之互相问好。
  “城里也听到了,我很担心你们。”闻先生下意识去摸摸袍襟处尚有余温的烟斗,“孩子们呢? 都好吧?”闻太太轻声地回答:“孩子们都好,等着你吃晚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